人物|张健:读以品人生,行以鉴真知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8-05-22 浏览量:362

如今,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小的飞机,承载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深入探索的渴求,盘旋着在蓝天翱翔。

而提到无人机,咱们生环学院就有一位“达人”——张健老师。张老师总自谦为“兴趣而已,谈不上专家”。事实上,张健老师不仅在无人机领域颇有研究,对生态学其他方面的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生态“大佬”的小故事——

正式采访前,小编们就已经得知张健老师为人谦和,风趣幽默,是一位特别有分享精神的学者,平时喜欢把自己了解到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或一些实用的方法技能分享给大家。

而在和张老师交流后,我们发现,张老师不仅是一位高才博学的专家导师,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学长。也许是丰富的阅历让他有一种“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随和,又或许是 “生态人”的身份,使老师由内而外散发出自然亲切的气质。

导师介绍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张健老师

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生态多样性研究


研究方向

生物多样性、宏生态学(Macroecology)、群落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态信息学


工作经历

2016-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5-2016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丹麦奥胡斯大学生物科学系

2013-2015

博士后研究人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可再生资源系

2009-2013

保育生物学博士学位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可再生资源系

导师访谈录


1、“立学以读书为本”

“我是个嗜书之人,现阶段以阅读专业报告或学术论文为主,以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为佳。但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我追求泛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比如历史人物的辨证探讨等历史唯物主义书籍、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植物的考察等中外植物图鉴、还有一些中西方哲学类的书籍。”

“研究生阶段偏向于阅读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当然闲暇之余大众科普类的书籍也会接触很多。尤其推荐大学生阅读《大灭绝时代》、《银杏》这两本书。本科生阶段特点是时间相对充裕,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博览群书。”

张老师表示工作后不比大学时期,少有能够静心阅读的充裕时间,因而就会十分享受每次出差旅途中飞机上虽短暂却尤为平静的云上阅读时光。于我们而言,学会利用零散时间阅读同样非常重要。常言道“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张老师也多次强调日积月累的阅读对于我们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虽然如今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快餐化,大众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阅读的借口。相反,我们需要的是用沉着冷静的心态去翻开每一本书,对于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应要尽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的自我完善都离不开曾经一点一滴的积累。

生态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领域,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如果能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让学科交叉的内容慢慢地渗透进去,会有助于加强对学科的理解。”

阅读,或是“博而观之”,或是“钻而精之”。鲁迅先生认为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张健老师的指导建议亦是如此:在专业性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的时候如本科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专业学习补足短板,全面地了解我们的专业,从而为将来更加深入的专业研究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大学本科时光荏苒,若要说那些年最美好的体验,就是自行车协会的骑行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一暑假穿越西北五省的“黄河万里行”。在不断而来的劳累和疲惫当中体验挑战,常常因筋疲力尽索性直接在路边躺下休息;也在旅途中充分享受旅行过程之美,收获见识,体验成功。”

“我们领略了中国大西北雄浑壮阔的独特地质风光,认识了有趣又难忘的人,拥有很多不一般的体验,这些经历是在校园里完全体会不到的。出行的经历不仅仅丰富了见识,作为生态学者,更是学习知识必要的步骤,生态学研究必须要亲身体验。

所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即是如此。对于一个生态学的学者来说,不应只是读书看报,去野外考察、遍观山水人文是必须的工作。若不然,在一团迷雾的研究方向中,我们又从何判断一项指标是否列入考量?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科研之路的开启,首先你要探寻到令你觉得有趣的方向,通过阅览资料来了解当前研究进展——有没有人研究过,或者是怎么样研究的,开开脑洞。之后,再联系相关领域的老师沟通交流,在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下,就可以开启科研进程了。”

兴趣对于科研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来源于自我培养的。张健老师一直没有失去对于生态学研究的热情,因为他总是能从中发现乐趣所在。

科研本身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你发现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科研将转变为一个学习过程;如果仍未被解决,科研就是一个发掘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收获探索未知的成就。这是科研的步骤,也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4、“生态学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

现阶段生态学中遥感技术刚刚起步,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如今,借助一些高新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所需数据,例如运用无人机能为调查垂直方向的信息提供很多便利;反观从前,每一处信息、数据的搜集都必须研究人员亲历亲为,辛苦忙碌的同时还暗藏危险。”

“不过,目前看来,生态学研究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研究站测量一个二十公顷的样方中所有树木胸径,二十多个人一起测量都需要一年,耗时太长,而且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设想未来也许能有一种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人工具。

生态学的研究来源是西方的博物学,历史悠久,但由于思想上的禁锢,生态学直到进化理论蓬勃发展后才诞生重大成果。

时至今日,在生态学中还存在着未曾探索的领域和不计其数的问题,等待一代代的研究者去慢慢攻破。比如现在生态学中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生态经济等热点问题,期待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造研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可能我属于比较'幸运'的那种吧”

“我博士学位毕业于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导师为我指点了很多迷津。虽然而后从事两个博后的研究方向与我先前的研究重叠很少,每次都是崭新的学习过程,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工作学习经历,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提升,让我拥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

“第一个博后是加拿大的棕熊保护工程的生态保护学,第二个是于丹麦开展的全球尺度和史前问题的研究。扩大自己的研究面,了解不同角度的研究方向是很重要的。研究尺度的变化、点面的结合等都会影响研究者思维和角度的转换,这都是打开新领域的优选之路。

张健老师在生态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依然谦逊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幸运,归功于良师指点。成功的人似乎都有相同的想法,总是觉得自己是因为幸运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我们知道,成功的背后是无限的努力与坚持。


6、“留学之路,独立为重”

“我认为本科阶段出国留学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作为交换生去拓展视野是另当别论。随着国内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顶级实验室和优秀导师层出不穷,在国内也能获得很好的教育平台。

留学最重要的还是——独立性,不管在生活上或者是科研上都需要独立精神。生活上的独立在于衣食住行上自食其力,首先总不能让自己饿肚子吧(笑)?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再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而是应该独立自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研究生更须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导师毕竟不会像高中老师一样手把手教你,很多时候只是指引方向,剩下就靠自己摸索半年、一年。”

对于有留学意向的同学,首先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能为了留学而留学,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比如现在自己已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想要获得什么帮助,最终达成一个如何的成就,这些都需要仔细斟酌和考虑。

一个人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生活还是科研上的自我探索与发展,能够获得的帮助将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只有依靠自己。学会独立,是每个人一生中早晚都要面对的。


7、“心态放平,方能成大器”

——张健老师寄语

“正如考试会有跌宕起伏、成绩不如意,我们做科研也有枯燥的时刻。生活总是会有艰难的时期。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心态放平地去看待很多问题,会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坎坷总是会过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寻找出路的光芒。正所谓风轻云淡以后,一切都豁然开朗。”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这是陈先生给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里的一段话,论述了在追逐真理的路上,唯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其万世不竭的动力。

从书中了解世界之奥秘,体悟前人之精神;反观己身,拓展知识的内容,这正是张老师喜欢这句话的原因,也是他所践行的。


书籍推荐

张健老师推荐了几本关于生态方面的大众科普类书籍,感兴趣的同学快去借阅吧~

银杏:被时间遗忘的树种

作者:【比利时】克兰
简介:本书是关于一个珍奇树种从恐龙时代到21世纪的进化史,讲述了银杏的传奇故事,重点阐述了银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植物名字的故事

作者: 刘夙
简介:作者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钩沉鲜为人知的有关植物名字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讲述植物的人文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郁郁芊芊的植物世界。


大灭绝时代

作者:【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简介:本书一共讲述了13个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采访|杨怡萱 杨御风 赵守帅

文案|赵守帅 杨御风

编辑|杨御风

封面设计|孙雅慧 万芳秀

审核|吴丹 程丹阳 杨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