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以其雄浑之姿,穿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绕过壮丽的“几”字湾,流入陕西和山西这片热土。2024年7月6-8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野外实践课程《丈量美丽中国》的师生们深入革命圣地延安和《黄河大合唱》创作灵感的诞生地壶口瀑布,不仅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激情岁月,也体察了“陕北好江南”的绿色蝶变过程。
7月7日,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纪念日,《丈量美丽中国》师生一行循着延河重温红色之路。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师生们感受和学习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守信念为传播真理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师生们缅怀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咫尺窑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红色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同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伟大的革命思想在师生间得到潜移默化的传递。
7月8日,《丈量美丽中国》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学习光照千秋的南泥湾精神,培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高尚情操。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一场战胜经济封锁的胜利,更是一场经济与生态效益取得双丰收的成功案例。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行轮作休耕制度,南泥湾得以避免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通过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如水渠、蓄水池等,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这些措施使得南泥湾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延安,师生们不仅学习革命历史,还对延河两岸与周边山地的植被与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以解析以延安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重走延安路,师生们不仅缅怀过去,更展望未来,深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伟大的革命精神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
在宁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荒漠审美疲劳后,随着车辆驶入延安黄土高原,师生们的视野被漫山遍野的森林绿浪所冲击。如今,延安绵延的山丘已被茫茫的森林所覆盖,昔日的裸露土地已难觅踪迹。经过持续的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延安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7%。夏日时节,青山绿水和成片稻田构成一幅陕北“好江南”的美丽画卷。 在延河两岸和南泥湾镇的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中,学生们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正在生态恢复的多样生命形式。
作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解该地区生态恢复对鸟类和昆虫栖息繁衍的影响,斯幸峰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了清晨的鸟类调察与夜晚的昆虫灯诱。
当夜幕降临,随着灯诱装置亮起,一场昆虫的盛宴悄然拉开序幕。灯光亮起一会儿,各种蛾类和甲虫等趋光性昆虫纷纷被灯光吸引而来。学生们在昆虫的“簇拥”中小心翼翼地观察并采集不同种类的昆虫,并与斯老师一起探讨陕北与长三角地区昆虫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清晨,放置了一夜的灯诱装置吸引来了前来吃“自助餐”的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跟随着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的叫声,师生带上望远镜,开始了南泥湾湿地的观鸟实践课程。相比宁夏平原,这里多了很多大家熟悉的鸟类。同学们复习了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大山雀(Parus major)、白鹡鸰(Motacilla alba)等在长三角地区常见的鸟类,同时也很幸运地看到了在陕西地区的夏候鸟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
7月7日下午,师生们选择南泥湾水库周边山体的榆树林开展群落学调查,以了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30年来森林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宁夏平原不同,该地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茂密,且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高坡陡,这无疑为同学们的样方调查增加了难度。为更好的测量和统计榆树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土壤环境,阎恩荣与张健老师指导学生们采用统计样方法和典型样地调查法建立调查样地,对木本与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种多度、高度、盖度等进行了测量和清点,并通过采集土样以了解不同气候带的土壤性质差异,以及植被对土壤性质差异的响应与适应情况。
7月8日中午,师生们到达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交界处的壶口瀑布。其形成是黄河水系长期侵蚀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秦晋峡谷的特定地形,使得黄河水在此处由宽变窄,由先前约300米之宽的宽阔无垠,骤然间被狭窄的山谷所束缚,从仅余五十余米的狭窄通道奔腾而下,汇聚成一幅撼人心魄的瀑布奇观。这一幕,不仅是大自然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歌,更是黄河之魂的壮丽演绎。
回望黄土高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黄河的奔腾不息与延安精神的坚韧不拔在此交相辉映。黄河滋养了陕甘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如今的秦晋大地,已不再是那个贫瘠落后、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改革开放46年来,延安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昔日黄土“披绿衣”。秦晋大峡谷之行,《丈量美丽中国》的师生们经历了红色革命事迹的洗礼,感受了南泥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劳动精神,见证了绿色蝶变的生态文明建设壮举,更自豪于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精神和伟大创造力。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