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 《丈量美丽中国》兰州启程

发布时间:2024-08-08 浏览量:1597

2024年7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课程再次出发。这一次,我们来到中华文明母亲河黄河的怀抱,从兰州启程,开启“丈量壮美黄河”的课程内容。

 在学院院长陈小勇教授,生态学教师阎恩荣、张健、斯幸峰教授,辅导员瞿轶雯、丁媛媛等老师的带领下,12名生态学本科生从上海到兰州,从东部沿海深入西北内陆,感受着黄土高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虽然行前带课教师已与同学们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历史和自然景观,但由于队伍中许多同学从未涉足我国西北地区,在飞行途中仍被我国南北方巨大的自然景观差异所震撼。从东到西,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宛如一幅由大自然亲手绘制的渐变画卷在师生面前徐徐展开。

百万年的黄土堆积,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区,但也成为了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症结所在。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带,受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控制,因此在如此干旱气候下的沙漠化防治成为生态学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正如阎恩荣老师所提到的“我们应从宏观大背景下理解生态环境变化的机理与相应的治理机制”,站在黄土高原之上,学生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株株植物,一群群飞鸟,而是从气候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从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和综合治理的视角下去理解黄河水治理之复杂,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北地区生态学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丈量美丽中国》师生一行来到西北教育重地——兰州大学,并与生态学院的老师们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王志成书记首先致欢迎辞,副院长尚占环教授介绍了生态学院的基本情况,随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院长刘建全教授和我院院长陈小勇教授引导双方师生就本科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讨论。


作为西北旱区生态研究的重地,兰大生态学院也在旱区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会上,贾鹏与张峰教授分别介绍兰州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草地生态学和干旱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与进展。生态学院依托西北干旱带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入探索高寒草甸、旱区农业的奥秘,致力于解决生态退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近年来,学院在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旱地农业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与粮食安全贡献了“兰大智慧”。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那些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不畏艰难,深入高原寒区腹地,用双脚丈量草地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记录生态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正如张峰老师所说:“我们兰大生态人,就是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正是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成就了兰大一代又一代的绿野守望者。面对从未涉猎的领域,同学们也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纷纷就高原植物多样性、草方格固沙、旱地农业和气候变化等话题进行提问,获得了老师们的积极反馈。

会后,同学们来到兰州大学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中心主任赵长明教授介绍该中心是全国高校目前唯一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和数据展控服务综合体,以学校21个不同类型的野外站科学观测、研究工作为基础,以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生态环境基础要素监测网、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数据平台与检测网络为依托,通过3D云全景、实时在线数据展示、红外相机拍摄的动物多样性数据互动展示等方式,不仅全方位体现了信息化发展和数据基建带给科研工作融合新范式的巨变,也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7月2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该院以西北干旱高寒的特殊生态、环境、资源为主攻方向,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北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走进西北院科技创新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西北院的院士风采栏。在西北院陈云峰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所书写的传奇。从包兰铁路到青藏铁路,从沙漠腹地到极地冰川,西北院的科研人员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技辉煌。一段段鲜活的科研故事,让我们深刻领会了施雅风先生对自己科研生涯的五字要求:勤(奋)、公(正)、(求)真、合(群)、(坚)韧;了解了一批又一批寒旱区科研工作者们的“牦牛精神”和“骆驼精神”,他们似耗牛勇闯高峰、似骆驼甘于寂寞,坚持奋战在天路一线,勇于挑战那万里黄沙,于万难之中不畏艰难,于不可能之中创造可能!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杜文涛副主任等老师详细介绍了冰川研究与风沙环境风洞等实验工作与成果。西北院研究生部宋芳萍老师也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所的研究生生活,并鼓励同学们未来积极投身于寒旱区科研事业,为建设祖国大西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兰州这座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本次课程内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典型城市,兰州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黄河沿线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特征,也孕育了古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来到兰州必须走近黄河,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安澜。阎恩荣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黄河自青藏高原出发,千里奔袭,自兰州穿城而过,使这座地处黄土高原的城市变成了半干旱带上的璀璨明珠。黄河在中上游孕育和塑造了中华文明,但也曾给下游带来了无尽的洪涝灾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协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是我们这代人所要解决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之一。


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黄河治理工程,从古代的治河方略到现代的水利建设,黄河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2023年4月1日,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黄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崭新阶段,对于保障黄河安澜、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丈量美丽中国》的兰州之行,不仅是一次对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次对黄河文明、兰州文化的深刻领悟与体验。学生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课程师生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丈量这片美丽的土地,用科学的力量守护黄河。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