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2日,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Sino-Ecologists Association Overseas,英文缩写为Sino-Eco,以下简称协会)将2022年“阳含熙最佳学生论文”(共2项)奖颁给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孙宝玉博士和杨贤宇博士生。
获奖论文分别为:
Experimental warming reduces ecosystem resistance and resilience to severe flooding in a wetland.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bl9526)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compensation in stabilising marginal tree populations in North America.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ele.14028)
Sino-Eco于1989年在美国正式成立,是由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生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学者组成的自愿非盈利的学术型专业协会。协会旨在促进中国学者与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是联络海内外生态环境科学的纽带和桥梁。“阳含熙生态学奖”由已故生态学家阳含熙院士支持创立。阳含熙是著名的林学家和森林生态学家,被誉为我国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在生态学领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学和植物数量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奖项旨在表彰国内从事生态学研究的优秀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包括The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最佳学生论文奖)和The Best Young Investigator Paper Award (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每年共有四名获奖者,两名为在校学生,两名为毕业后五年内的青年学者。
孙宝玉同学,导师为夏建阳教授,她长期关注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该获奖论文通过一项为期 6 年的野外增温控制试验,结合自然极端气候事件,发现气候变暖快速地改变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群落结构,使其由高大的芦苇群落迅速向低矮的耐碱蓬群落转变。由于增温导致的植被群落高度下降,该生态系统抵抗洪涝事件的能力显著下降,致使几乎所有碳循环过程减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降。这项研究成果为气候变暖与极端降雨事件协同削弱河口湿地碳汇能力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据,揭示了植被结构对生态系统碳汇响应极端气候的调控机理,也证明了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杨贤宇同学,导师为张健教授,长期关注植物种群动态、地理分布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该获奖论文聚焦于在树种的分布边界,树木是如何通过生长、死亡与繁殖等过程来响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基于大陆尺度上81个树种的30多年的长期监测样地,通过32万多株植物个体的动态监测数据,首次检验了种群补偿效应(即树木生长、死亡与繁殖之间的权衡关系)在维持物种分布边界的种群稳定性以及植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种群补偿效应在这81个树种中并非普遍存在,并且即使出现种群补偿,树种也难以有效维持边界种群。进一步发现,最暖月温度是物种分布范围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表明当前温度可能已超出了这些树种的温度适宜范围,揭示了这些树种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