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恩荣教授团队在《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提出生物体型大小调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新理论框架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2-07-17 浏览量:1081

生物体型大小的差异可达21个数量级之多,小到蚂蚁硕到大象,矮至地衣高到巨杉,动植物的体型大小为什么如此多样?其生态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长期关注的焦点。无疑,巨大的生物体型大小差异构成了大自然美丽的生物多样性画卷,是维持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不同形式生态功能与服务的主要生态单元。但是,当前还缺乏详细的理论框架将生物体型大小变异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这两个独立发展的领域融合起来。

华东师大科学家提出生物体型大小调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新理论框架

近日,华东师大阎恩荣教授团队联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Hans Cornelissen 教授在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发表了综述论文,提出“生物的体型大小通过介导功能性状变异而调控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的创新性理论框架,并提供了融合生物体型大小与功能性状评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操作步骤。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作为 Cell 旗下的权威综述系列期刊,在生态学领域影响力排名第一(2021年最新影响因子20.59)。

该研究以植物为例,首先论述了植物体型和器官大小的变化在介导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图1)。然后,以植物地上器官为例,建立了植物资源经济性状(plant resource economic traits)和形态大小性状(shape and size traits)在不同大小器官间的 “垂直”变化以及在物种和个体间的“水平”变化如何共同调节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理论框架。同时,文章论述了植物地上器官大小多样性的理论框架推广到地下根系,以及其他生物如草本植物和动物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的潜在可能性(图2)。

图1. 植物体型与树干、大枝和小枝等器官大小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方式

图2. 动物体型大小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近年来,阎恩荣教授团队深耕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领域,从植物群落构建和动植物互作等方面系统揭示了植物功能性状在调控物种共存、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和物质周转等生态过程中的作用,系列成果在生态学专业顶级期刊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32030068)。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阎恩荣教授团队

论文第一作者郭超

论文第一作者郭超在2020年先后获得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目前正在我校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入选2021年“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人才引进项目,获第三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站前)项目、第6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围绕生物功能性状变异和无脊椎动物交互作用对森林碳周转和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方向,已在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Plant and Soil 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

附: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34722001367

图文|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来源|科技处 

编辑|余明蕊 

编审|郭文君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