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下午1: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49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生态学专场)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阎恩荣老师主持。
论坛开场
01|刘鹏程 中国亚热带和热带森林树木多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位口头报告人是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刘鹏程同学,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亚热带和热带森林树木多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多度在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仍缺乏大尺度上对物种多度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准确理解。本研究针对中国亚热带和热带林区,使用VAST –China数据库中多度记录并选取10个环境变量,揭示物种多度的热点地区同时探究调节相对多度的关键生态因子。研究表明:能量限制或能量-水分共同限制对调节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树木多度起主要作用。中国亚热带和热带林区存在多个多度热点,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管理价值,且一些热点地区并非山区,而以往以山区为主的保护区设置模式可能会忽略这些地点。
刘鹏程同学作线上报告
02|杨柏钰 树木功能多样性和无脊椎动物对不同经济策略物种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第二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阎恩荣老师课题组的杨柏钰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为《树木功能多样性和无脊椎动物对不同经济策略物种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之前的研究表明,凋落混合物的多样性通过食碎屑者促进分解,此外植物经济谱表明比叶面积(SLA)和叶氮较高物种的凋落物损失更快。因此提出科学问题:(1)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如何影响不同功能策略物种的凋落物分解?(2)功能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分解时间之间如何变化?(3)无脊椎动物如何在不同分解时间内调节功能多样性对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可能共同驱动不同保守性物种的分解,选择效应的发生可能取决于群落物种的特性和数量;功能多样性导致的生态位互补性可能取决于时间尺度;功能组成可以改变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弥补生态位的差异,进而对分解产生影响。
杨柏钰同学汇报封面
03|吕冰薇 评估氮、生物量和生态位三个维度在草地群落物种损失中的作用
接下来进行进展快报的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吕冰薇同学,她的报告题目为《评估氮、生物量和生态位三个维度在草地群落物种损失中的作用》。养分增加引起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具有三个假说,分别是生物量驱动假说、生态位纬度假说、氮损害假说。该研究使用广泛的数据集,对630个资源添加实验进行meta分析评估这三个机制的相对重要性。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尺度的数据集中,N是丰富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其直接影响远大于通过生物量对丰富度带来的间接影响,因此氮损害假说得到最强有力的支持。
吕冰薇同学作线上报告
04|孙琼 薜荔和爱玉子分化基因组岛的形成机制
来自陈小勇老师课题组的孙琼同学的口头报告题目是《薜荔和爱玉子分化基因组岛的形成机制》。在基因流存在下,受歧化选择的位点及其连锁区域形成的分化基因组岛被认为与生殖隔离有关,包含成种基因。但除歧化选择外其他进化过程如基因渐渗等也可能导致分化基因组岛形成,因此阐明这些因素和过程在其形成中的作用是揭示物种形成机制的关键。薜荔和爱玉子是榕属植物中的两个变种,两者间存在基因流,是检验基因流存在下成种模型的良好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流存在下的歧化选择是薜荔和爱玉子分化基因组岛形成的重要机制,因此该研究为基因流存在下的成种模型提供了可靠案例,此外来自匍茎榕的基因渐渗在薜荔和爱玉子的分化基因组岛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琼同学作线上报告
05|王茜亚 种间竞争对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下半场的第一位是报告人是来自沈国春老师课题组的王茜亚同学,她的快报题目是《种间竞争对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影响》。气候和生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竞争)是限制物种地理范围的关键因素。根据现代共存理论,共存是由竞争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和相对适合度差异所决定的。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以下两个科学问题:(1)低地和高地物种与竞争对手的共存能力如何通是过海拔梯度变化?(2)生态位差异和相对适合度差异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共存强度的变化?该研究采用了沿海拔梯度的移植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了竞争在温暖和寒冷生境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这挑战了生态学中种间竞争主要影响温暖生境中群落动态的传统观点。并指出竞争通过生态位差异和适合度差异两种不同的机制影响了物种的空间分布。
王茜亚同学汇报封面
06|李佳昕 天目山鸟类群落的变化:60年前后的对比
接下来进行报告的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李佳昕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天目山鸟类群落的变化:60年前后的对比》。山地是群落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而鸟类在山地系统中往往处于能量金字塔的中上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研究鸟类群落变化对于测度山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目前,关于山地鸟类群落在长时间跨度下变化的研究仍然较少。该研究通过重访1961-1963年的鸟类区系数据集,来探究天目山鸟类群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群落的组分经历了大规模的重组,各样线群落的α多样性变化各异,但总体的α多样性保持了平稳。群落的β多样性减少,群落之间存在生物同质化的趋势。同时,鸟类的海拔分布变化呈现低海拔鸟类上移,高海拔鸟类下移的格局。
李佳昕同学作线上报告
07|马锐骜 营养水平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张思宇老师课题组的马锐骜同学,他的进展快报题目是《营养水平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抗生素抗性的影响》。土壤动物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隐藏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传播ARGs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 ARGs 可以转移到蔬菜中。同时,土壤动物体内ARGs的变化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影响鸡、鸟和鱼体内ARGs的丰度,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此研究在全国六个地点采集森林和附近耕地中的五种最高丰度的土壤动物,并测定其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结果显示,耕地中土壤动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水平高于森林。且在土壤跳虫微生物组中检测到了高水平的β-内酰胺抗性基因。通过Procrustes分析和Mantel检验均表明,土壤动物ARG谱与土壤食物网中的动物细菌群落显着相关。土壤食物网中ARGs的营养动态表明,ARGs可以通过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传播,不同的生命过程会影响这一现象;且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影响ARGs在土壤食物网中的扩散。
马锐骜同学作线上报告
08|费杨帆 拔除入侵种之后的群落
最后一位汇报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费杨帆同学,他带来题为《拔除入侵种之后的群落》的口头报告。该研究旨在通过拔除实验,探究入侵种对本地种群落的影响。提出了以下四个科学问题:(1)拔除入侵种之后,本地种群落的多样性是如何变化?(2)拔除和未拔除入侵种的本地种群落的差异性是如何变化?(3)拔除入侵种是否会加快本地种群落的周转率?(4)拔除入侵种是否会提高相同生境内本地种群落的差异性?研究地点位于浦江公园,选取了10对样方,每月进行一次样点植物群落的调查,随后对奇数号样方进行入侵种拔除的处理。得出结论:拔除入侵种,对本地物种群落影响主要体现在功能多样性上,如提高本地种的功能多样性,提高相同生境内的功能差异性。
费杨帆同学作线上报告
各位同学汇报结束后,阎恩荣老师组织线上投票,同学们积极参与。最终本评选出吕冰薇、刘鹏程、李佳盺等三位同学为第四十九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附:活动海报
文:李心露 郑苗淼
图:李心露 郑苗淼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