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44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1-12-02 浏览量:519

2021年11月26日下午1: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44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生态学专场)在资环楼352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黎绍鹏老师主持。

主持人黎绍鹏老师

01|慕童 鸻鹬类对于黄渤海潮间带滩涂的利用格局及种间差异

首先报告的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特邀嘉宾——慕童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鸻鹬类对于黄渤海潮间带滩涂的利用格局及种间差异》。我国黄渤海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徙鸟类的重要中停地,随着黄渤海潮间带滩涂的丧失,迁徙鸟类之一鸻鹬类的种群数量在近二十年快速下降并且下降速率远高于潮间带丧失的速率,因此提出科学问题:鸻鹬类如何利用潮间带滩涂?潮间带滩涂的不同区域对于鸻鹬类是否同等重要?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修复鸻鹬类的栖息地?通过在河北南堡和江苏如东两片重要滩涂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发现鸻鹬类对潮间带的利用类型可分为三类:generalists、zone specialists、tide followers,即泛化种、区域潮滩特化种、逐潮种。将不同区域觅食的鸻鹬类数量和觅食时间共同考虑,研究发现对于整体鸻鹬类而言,高潮滩是最重要的觅食区域,但同时高潮滩也是丧失和受干扰最严重的区域,这一结论解释了鸻鹬类种群下降速率远高于滩涂丧失速率的原因,也为更好地保护鸻鹬类栖息地提供理论基础。

普林斯顿大学慕童

02|王铎润 岛屿目标效应会降低周边岛屿的物种多样性——以舟山群岛鸟类为例

第二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王铎润同学,他的报告题目为《岛屿目标效应会降低周边岛屿的物种多样性——以舟山群岛鸟类为例》。模型模拟发现大岛的存在会吸引更多的物种迁入,这可能会降低周边岛屿的物种迁入,因此提出科学问题:岛屿生物地理学中,隔离度-多样性的负相关是否存在?周边岛屿是否比大陆对目标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强烈?目标效应是否会降低周边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对舟山群岛的鸟类进行调查,并计算大陆直线距离DL、平均岛屿距离DI5、大岛距离DI、近邻指数NI等指标,得到结论:在舟山群岛鸟类系统中,多样性-面积的正相关关系与多样性-隔离度的负相关关系确实存在;周边岛屿对目标岛屿鸟类丰富度的影响比大陆更强烈;目标效应降低了周边岛屿的鸟类丰富度。

生环学院王铎润同学

03|李倩倩 MicroRNA对回声定位蝙蝠超声听力频率变异中的调控

接下来进行口头报告的是来自毛秀光老师课题组的李倩倩同学,她的报告题目为《MicroRNA对回声定位蝙蝠超声听力频率变异中的调控》。MicroRNA (miRNA)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miRNA对鼠耳福长寿这一新奇表型具有调控机制,那么miRNA对高频听力这一新奇表型产生又有发挥什么作用吗?miRNA是否在高频听力频率变异中发挥作用?对中菊头蝠中两种叫声频率有差异的亚种——海南亚种和喜马拉雅亚种的个体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鉴定了10个对高频听力的产生发挥作用的miRNA,同时两个亚种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包括Piezo1, Kcnq1, Slc26a4, Clic5等重要的听力相关基因,这表明miRNA可能会对高频听力的表型差异起到调控作用。

生环学院李倩倩同学

04|郑俊勇 在气候梯度下昆虫生物量和丰富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进展报告来自阎恩荣老师课题组的郑俊勇同学,他的报告题目为《在气候梯度下昆虫生物量和丰富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当前昆虫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作者认为气候和土地利用是主要的两个驱动因素。针对以往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者在五个气候区,三种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四个象限(即重复)上共设置179个样地,分析环境因素与昆虫生物量的关系。研究得到结论:城市化和农业是昆虫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生物量和丰富度随温度单调上升;生物量和丰富度的响应具有不同格局。

生环学院郑俊勇同学

05|舒丽 解释多光谱卫星地球观测中光谱和原位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差异

下一位进展报告的报告人是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舒丽同学,她的报告题目为《解释多光谱卫星地球观测中光谱和原位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差异》,这篇文章发表于今年的《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文章探究了由卫星衍生的光谱多样性和实地植物多样性的差异以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壤凋落物等背景噪声的干扰,实际的光谱多样性更接近于辐射通量模型模拟的冠层尺度的光谱多样性;代理假说只能用于分类多样性的代理;植被覆盖是光谱多样性的主要信号。

生环学院舒丽同学

06|于文波 不同温度下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生物入侵

下半场的第一个口头报告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于文波,他汇报的题目是《不同温度下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生物入侵:基于微宇宙实验的达尔文归化谜团的研究》。入侵生态学已然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如何更好的控制和管理生物入侵是摆在管理者和学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理清达尔文归化谜团的内在逻辑并尝试和解该谜团,对生物入侵的理论的发展和生物入侵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研究中试用可控的细菌微宇宙系统来进行实验。主要结论有两点:环境条件的确会改变外来种-土著种的谱系距离和功能性状差异对生物入侵的影响;及适宜环境下预适应假说,而在恶劣环境下符合达尔文归化假说。

生环学院于文波同学

07|陈晶 风力驱动下的火星地表粗碎屑重组

下半场的第一个进展快报是来自刘权兴老师课题组的陈晶,她的快报题目是《风力驱动下的火星地表粗碎屑重组》。火星陨石坑间平原上的粗碎屑呈非随机分布,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风洞试验。实验表明,碎屑可以在槽形成和碎屑滚动的反复循环中穿越可侵蚀的基底,通过局部碎屑密度、基底侵蚀和沉积速率以及基底海拔之间的反馈相互“排斥”。随后建立了数值模型进行结果模拟。

生环学院陈晶同学

08|张岩松 历史与环境因子决定了欧洲山毛榉林的物种库和群落多样性

第八位报告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张岩松同学,快报题目是《历史与环境因子决定了欧洲山毛榉林的物种库和群落多样性》。本研究展示了大尺度因子和相关过程如何塑造物种池和群落多样性,使用多区域框架来解开历史和生态过程。测试历史和环境因素是否可以解释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模式,并结合区域物种库的可能解决方案。在解释群落完整性时,测试这些预测因子的影响是否一致。主要结论有:历史因素促成了物种池假说,及大尺度环境因子可以综合不同尺度作为当地生境条件的代用指标。

生环学院张岩松同学

09|孙宝玉 实验增温降低湿地系统的土壤甲烷排放

下一位是来自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孙宝玉,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实验增温降低湿地系统的土壤甲烷排放》。气候变化影响CH4的产生和氧化,本研究模拟增温条件来探究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甲烷的排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增温降低了土壤CH4排放。温室效应下植物产量的减少和水文条件的变化降低了CH4的产量。增温条件下,嗜甲烷菌基因丰度的增加增加了CH4的氧化。这些结果表明,湿地可能在气候变暖和土壤甲烷释放之间产生一种以前未知的负反馈。

生环学院孙宝玉同学

10|龙吉兰GABA信号调节气孔开放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

最后一位是来自伏玉玲老师课题组的龙吉兰同学,她的进展快报题目是《GABA信号调节气孔开放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此研究发现将内源性GABA建立为真正的植物信号,并通过动物中未发现的机制起作用。得出结论:保卫细胞GABA的产生有利于减少气孔开放和蒸腾失水,这通过对气孔保卫细胞液泡膜局部阴离子转运蛋白的负调节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性;GABA对气孔的调节发生在多种植物中,包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作物。这项研究强调了GABA代谢在微调生理学中的作用,并开辟了提高植物逆境恢复能力的替代途径。

生环学院龙吉兰同学

各位同学汇报结束后,黎绍鹏老师组织现场投票,在场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选出了王铎润、郑俊勇两位同学和邀请报告嘉宾慕童获得第四十四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

第44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附:活动海报

文:李心露 郑苗淼 

图:吴忠玲 李心露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