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41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1-10-09 浏览量:422

2021年9月29日下午1: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41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在资环楼148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斯幸峰老师主持。

主持人斯幸峰老师

01|平佳烨 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因果关系对热浪事件的响应

首先报告的是来自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平佳烨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为《热浪事件增强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因果关系》。研究指出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是互为因果的两个过程,然而在极端事件频发下它们的因果关系往往被忽略。因此,提出科学问题:在极端高温(以热浪为例)情形下,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因果关系会不会发生改变?研究应用经历热浪事件的40个研究站点年通量数据,以及收敛交叉映射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热浪显著增强了光合对呼吸的调控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因果关系的相对贡献不同等。

生环学院平佳烨

02|王潇然 叶片虫食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潜在驱动因素的全球分析:植物生长型、叶片习性和气候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位是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王潇然同学,她的进展快报题目为《叶片虫食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潜在驱动因素的全球分析:植物生长型、叶片习性和气候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全球尺度上,叶片虫食情况与海拔梯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叶片虫食情况的海拔梯度格局与植物的生长型相关;落叶物种的叶片虫食情况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常绿物种与海拔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文章指出气候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其格局。

生环学院王潇然

03|朱珺月 昆虫对于全球森林枯木分解的贡献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黄昆老师课题组的朱珺月同学,快报题目是《昆虫对于全球森林枯木分解的贡献》。木材分解速率是由温度、降水和分解者群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文章指出木材分解速率和净昆虫效应均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高。枯木碳释放量在热带生物群落中最高,昆虫净效应占枯木碳释放总量的29%。且气候变暖可能会加速腐烂,昆虫的影响在湿度不受限制的地区将特别强烈。

生环学院朱珺月

04|刘巷序 景观异质性对上海市绿地鸟类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上半场最后一位口头报告的同学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刘巷序同学,她的报告题为《景观异质性对上海市绿地鸟类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得到结果:鸟类多样性增加对维持鸟类群落稳定性有促进作用;生境异质性对鸟类群落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其既可通过影响多样性来影响群落稳定性,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群落稳定性;建议绿地内部尽量不被过度分割,绿地周围250m缓冲建设强度控制在59%左右。

生环学院刘巷序

05|杨安娜 舟山群岛土壤细菌功能性状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下半场第一个口头报告是来自由文辉老师课题组的杨安娜同学,她的报告题为《舟山群岛土壤细菌功能性状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调查与采样地点位于舟山群岛37个不同岛屿面积及隔离度的海岛,研究认为岛屿面积和隔离度通过土壤电导率和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细菌能量代谢;土壤细菌性状的不同格局和机制表明,土壤电导率、叶片N:P、叶片C:P、土壤N:P和土壤C:P是细菌能量和养分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生环学院杨安娜

06|肖文胜 从“同一健康”视角看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抗生素耐药性

第三位进展快报的同学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肖文胜同学,他分享的文献是《从“同一健康”视角看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抗生素耐药性》。ARGs起源于产生抗生素的生物体,人类活动加速了ARGs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ARGs基因可能通过横向转移的形式进入致病菌,使其具有耐药性,食物链是人类暴露与耐药性基因和耐药细菌的主要途径。生物炭和噬菌体治疗是解决环境中ARGs的有效方式。作者认为应从“同一健康”角度来看待环境中的ARGs污染风险问题。

生环学院肖文胜

07|陈文丽 中华菊头蝠性别间体组织基因表达调控差异的季节性比较

下半场第二位口头报告人是来自毛秀光老师课题组的陈文丽同学,题目为《中华菊头蝠性别间体组织基因表达调控差异的季节性比较》。研究提出问题:基因表达和剪接在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季节差异?差异基因表达和剪接在性别差异中的相对作用?研究得到结果:性别之间基因表达和剪接的季节性差异,两性差异中的两种基因表达调控形式可能在基因调控网络中发挥独立的作用。

生环学院陈文丽

08|卫梓亭 全球一半的甲烷排放量来源于高度变化的水生生态系统

第二位快报报告人是来自Sascha老师课题组的卫梓亭同学,她的报告题为《全球一半的甲烷排放量来源于高度变化的水生生态系统》。由于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量的不确定,于是作者通过Meta分析,得出结论: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比我们以往认知更多的甲烷,平均排放量占总甲烷排放量的53%,中值为41%。最后作者提出可能是由于城市化、富营养化和气候正反馈的影响,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量的增加,所以可以改变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以此作为缓解水生生态系统甲烷排放的有效策略。

生环学院卫梓亭

09|马瑗 聚球藻与异养细菌从拮抗到共生及无营养添加下的长期共存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邓杰老师课题组的马瑗同学,她分享的文献是《聚球藻与异养细菌从拮抗到共生及无营养添加下的长期共存》。文章指出综上,对聚球藻生长有显著影响的细菌决定了异养细菌群落与聚球藻的整体关系,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驱动了它们关系的动态变化,从拮抗到偏利共生到互利共生。最终的互利共生关系让它们能够通过内部循环满足彼此的营养需求。这表明,聚胞球菌在全球海洋中的无处不在和竞争优势也可能部分归因于异养细菌群落的贡献。

生环学院马瑗

各位同学汇报结束后,斯幸峰老师组织现场投票,在场同学积极参与,现场选出了平佳烨、杨安娜、刘巷序三位同学获得第四十一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

第四十一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附:活动海报


文:郑苗淼

图:李心露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