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康大智生态中和——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体会
时间:2013年1月8日14:00-16: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 闵行校区 生命科学楼B楼 119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王如松,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
报告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华民族正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田园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这种文化还不是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我们需要从粗放型链式经济走向生态型循环经济,拥堵型城市社会走向生态型统筹社会,征服型物态文化走向和谐型生态文化。
“十八大”报告中有39次提到生态,15次提到生态文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望洋兴叹。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合纵连横、绿韵红脉、潜移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
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生态,实际上是人的生态,是“绿韵”与“红脉”之间的关联。“绿韵”是光合作用赋予的生命力。植物大都是绿色的,自然的本色是绿,生命的活力表现在绿,人们都喜欢绿,人类活动的基础就是绿。还有“红”,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都是红的,人类社会能源开发利用的作功过程和热耗散表现出的是红色,它是生命的血脉,社会的基色。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绿韵与红脉的耦合关系。
生态文明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脉络或规律,是一种时间、空间的生态关联。日加月是明,指从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开化、教化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这种“融”和“贯”,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拟从以下四部分展开:
1. 文明复兴呼唤生态(简述中华复兴过程中面对生态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绿韵红脉认识生态(简述生态和生态文明的内涵)
3. 五位一体融贯生态(简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复合生态关系)
4. 小康大智美化生态(简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目标、生态走向及演化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