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实习 | 我们的青春回忆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347

作为最特殊的一届

8月5日,早上7:20

我们带着台风的“眷顾”

成为了第一批8月份去天童实习的“幸运儿”


在那里,我们:

齐心协力,拉样方样线

上山下水,观鸟捕昆虫

挥汗如雨,挖土壤剖面

登山徒步,观壤中径流


每天或许疲惫辛苦

或许还要挑灯夜战

但小伙伴们互相加油鼓劲

登山时相互扶持

一路上欢声笑语


回想起来

早已不记得沿途的艰辛

只记得那些有趣的经历

和那群可爱的人

植物学实习

叶全缘、互生

奇数羽状复叶

毛笔尖状顶芽

小枝有棱

“八块腹肌”

……


为了记住每种植物的特性

我们集思广益

口诀编起来!

气味闻起来!


1-1 苟艺源:

总之,在这次天童实习是苦乐参半的,苦是体现在身体上的劳累,而甜是我们心灵上的富足。通过与天童的花草山水亲密接触,让我逐渐体会到这自然野趣的美好,恋恋不舍。而在天童所学知识是一点也不比课本上少的,现场观察、实践让我对过去所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将我们从环境中提取出来的知识点又通过这种方式还回去,加强了与自然的联结。


1-2 李文蓉:

植物实习,大概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刺激。

植物分类速识速记,菱形的山矾、半锯齿的青冈、毛笔尖儿的柃、气味独特的木姜子……真是令人头秃。除此之外,还要打起精神,同神出鬼没的蚂蝗和马陆保持安全距离。

但是,植物实习又真的很有趣。这种有趣,源于老师们倾囊相授的干货知识,源于“如履平地”“重新定义平地”等师生妙语,也源于小组认植物时洗脑的口诀、美味的零食、梦中的南酸枣、遍历的态度和快活的气氛。

生态研究道阻且长,愿诸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山间明月傍楼台,各携绿植聚首来。

如履平地得仙叶,青冈山矾柃中埋。

木栈凶险远峰高,方线交织绕乔草。

目测尺量辨明种,师友相助难为报。


2-1 万芳秀:

植物学实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快速完成20*20m样方的设置。李人杰同学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第二大组的团结精神为我的这次实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TT拉样方一级棒!

植物分类考试前的每个晚上我们小组成员都是第一个到达四楼会议室的。虽然穿着睡衣趿拉着拖鞋一副衣冠不整的样子,脑子里面却很渴望着把采集到的植物都分门别类规整好。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我们小组全员安全通过植物分类考试,夸夸。


2-2 程蕾:

植物学实习虽然只有一天半的时间,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说几乎陪伴了我们前半段实习的每分每刻——从第一天下午熟悉周围环境时起,我们就开始疯狂“摧残”天童山的植物,毫不夸张的说,不管是树上的还是地上的,甚至山坡边边上的,只要是叶子,都没有逃过我们的魔掌。除了快乐认植物,还有快乐拉样方,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什么叫做认定了方向就请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最幸运的还是与2-2小组的其他七位成员的相遇,我们一起度过了痛苦而又疲惫的八天,话虽如此,但我们组内的欢声笑语却从未停过。感谢毒舌但细心的杰哥,腼腆的苦力李清尧同学,两位男生着实为我们这个阴盛阳衰的小组付出了太多。感谢认真负责的组长昱晗,感谢永远靠谱的范范,感谢最贴心,也支援了我好多物资的悦悦,感谢技术大佬淼淼,感谢团欺(划掉)开心果小赖。八天时间不长,想说的话却不是这短短几页文字能写下的。那就祝各位,前程似锦,有机会再一起约饭(喝酒)!


3-1 胡佳怡:

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该是所有实习中最累的实习了吧,不仅精神压力爆满(有植物分类考试)而且走的路也最多,植物实习第二天爬上山顶时的狼狈模样到现在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而,植物学实习确实也教会我了最多的东西,空闲之时走在路上,总会下意识地去观察路边的植物,判断它们的叶形、叶序、叶色等等,脑中也总是会浮现出那几个熟悉的植物名字(比如我看到有小波浪外观的叶片总想到披针叶山矾),虽然有时也不知道自己下意识想这些要做什么,但也确实为枯燥的生活添加了一份乐趣。


3-2 王圆忆:

天童的植物实习对我来说是最难忘的一部分了,从到天童的第一天,大家就寸步不离的跟在老师后面,把老师讲过的植物特征记录下来,再采标本带到实验室,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到会议室记植物的特征,分辨不认识的植物,还有老师来给我们辅导,让我想到了高三大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的时光,又感慨又感动。也非常开心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小组的朋友们,大家面对植物学实习难爬的山也从来不退缩,冲在前面,互帮互助,让整个实习都充满了乐趣和安全感。虽然不敢说还想再来天童实习一次,但这次实习我一定会怀念很久的。


沿途认植物

大概是生环学子公认的

天童“后遗症”

不知道现在的你

还能回想起多少种植物呢?

 

 

动物学实习

晨光熹微

远山如黛

鸟儿灵巧的身姿

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凌晨四点五十的天空

也很美


1-1 赵钊:

初识只叫出名字

再把你放进系统

用术语专业描述

编织独属的故事

捕虫别忘战术动作

哪怕结果不行

姿势也一定要帅

对待蝴蝶要“爱抚”

再喂蝗虫一口82年乙酸乙酯的芬芳


1-2 孟永琪:

“要帅!”

话是这么说,真到了围追堵截一只花蝴蝶的时候,大家伙都像极了拿着棍棒追逐兔子的野蛮人。偏偏有人随手一挥都有虫子自己钻进网里,这合理吗?

先植物实习爬山,后土壤实习挖坑,最后的动物学实习简直像秋游一样,令人愉悦而轻松。一路有说有笑,欢乐而充实。

昆虫展翅标本环节,虽说把某只可怜的箭环蝶翅膀整稀碎但成品整体还是很好看的。命名《梁祝》!圆满完成任务。


2-1 徐岩:

动物学实习是整个天童实习中最开心也是最舒服的一门实习,实习过程中,欢声笑语常伴左右,除了知识上的收获外,对我而言,更重要地是学会了如何欣赏自然、感受自然。不管是在水边站立等待猎物的夜鹭,还是穿梭在花丛中正在交配、双宿双飞的青凤蝶,亦或者是在树枝上乱窜的松鼠,自然界就像一个永不歇业的剧院,上映着一部部独特而又生动的剧作,这中间的种种透露着属于自然界独有的趣味与精彩,而只有真正静下心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才能发现这中间的美好。

3-2 杨御风:

很奇妙的是,生态学家保护动物竟然是以牺牲它们的生命(指标本制作)为前提的。但这绝不是残忍的:当观鸟时我提议用木棍惊吓芦苇荡中的鸟群以便同学们观察,但被刘老师狠狠拒绝并告知“这是观鸟的大忌”时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与Levi-Strauss的厨房逻辑(“生食”象征自然,“烘烤”,即对“生吃”的否定意味着文明)正好相反,我们与昆虫的斗争不是“文明”抹煞“自然”——捕杀恰恰是我们与昆虫交流的唯一方式,已然内化为生态学的语言之一——而是达到另一个更高的生态平衡的自然必经之路。


水生动物采集地


不断挥舞的捕网

乙酸乙酯醉人的芬芳

双手让时间永驻

轻轻的摆放

将这美丽储藏

  


土壤学实习

挖土、敲石、捏块、比色、滴定……

为了摸清样地土壤的性质

我们铁锹锤头齐上阵

出动了小组内所有劳力

1-2

土壤剖面犹如年轮/诉说着过去的事/凝灰岩和大理岩/节理和青苔/更久远的时间冻结进岩石/新的故事从此记述。


上山我唯唯诺诺扶树扶藤蔓扶灌木/下山我重拳出击原地坐倒/谢谢牛顿,我下去了。


2-1

“我们今天就是要游山玩水”,徐启新老师一句话奠定了我们土壤实习的基调。在登太白名山的途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太白山诸多有名的景点:节理发育形成的玲珑天凿和穿洞,宛如天外来客的飞来峰。而实习又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在专业知识方面,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土壤采样的方法,掌握了野外土壤剖面特征。通过结合其环境条件,分析其形成原因。


3-1:

宿天童

袁嘉蔚

远别朝市夏喧喧,

最爱鄞州翠色绵。

察色聆音观树舞,

擒蟲逗鸟醉林间。


3-2:

在挖第二个剖面的时候,我们组居然挖到了蚂蚁窝,直接捣毁了它们的巢(在此对蚂蚁们表示歉意>﹏<。回想起来,一路上的欢声笑语犹萦绕耳边,在此也要感谢老师的指导以及小组成员们的照顾和扶持。


看来艰苦的上山挖土

也不能磨灭同学们的诗意

而朴实自然的泥土香气

钻进了诗里

让它们扑进了生活宽广的怀抱

  

水文学实习

坡面径流小区

壤中径流

泥沙量和流速

……

这些水文学实习中的高频词汇

背后是我们的实践出真知



1-1 赵守帅:

水文学在课堂上和几次作业都聚焦在形而上的水文学问本身,或者是城市中的水循环与自然的不同。这次水文野外实习出来所聚焦的点确实发生了变化,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吧。

首先标准径流小区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它解答了我关于自然状况下的一系列水文数据是怎样得到的一个问题。

其次,地表径流和壤中径流的自然状况下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在城市中很好理解,我们将线路规划好,只要水量不过大,他们都是按部就班的。但是在自然界中,我们无法准确预测这样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如当地植被、地表土壤性质、降水量以及往年经验案例来推断是否有灾害发生。水是自由的,人不是一直运筹帷幄的。

最后,我们仅仅用一个量杯来算流速的精确度问题。我认为流速与其携带的泥沙量成2次幂相关的条件下,量杯测得的流速既方便快捷,其误差值也在接受范围内,所以这个数据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毕竟实习所计算的径流过于狭小,存在可能性为当时由于我们的干扰就使得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疏松,从而下渗的更多了。


2-1 徐书含:

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我对水文的最大感想并不是城市中的径流和山里的径流的对比。我一直以为水文学是和物理、环境更相关的学科,但这次水文实习让我看到了它生态的一面。短时间高强度降雨在山谷中形成的泥石流属于一种水文灾害,但它同时也是驱使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一种动力,比如我们小组论文研究的林窗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泥石流导致的,在环境科学上它可能是不好的,但在生态学上它可能就是对部分植物的生长有利的;气候观测站的蒸发皿和干湿沉降采集器是测量水文要素的仪器,但这些数据同时作为更大的显示天童站周边生态系统情况的数据集中的一部分而存在,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这两个数据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两个数据是很重要的基础数据。


2-2 时培杰:

最初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就被课程里面的公式和理论所深深的吸引,作为一个对数学十分感兴趣的理工男很难忍受连续几年里摸不到一个公式,内心十分的孤寂。在学了这门课之后,发现这才是我应该的学的东西,我坚信现在所有的学习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派上用途,而那些未曾用上的知识则会彻底融入血脉之中,换来一身独有的特性。


3-1 蔡璐:

我们一路上参观的坡面径流小区、气象仪器、壤中径流收集装置看起来都非常的朴实,跟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比起来完全不一样。在山中这些仪器需要人们更多的维护。比如蒸发皿装置,在松浦大桥水文站看到的蒸发皿是周围几乎没有杂物的,但天童的蒸发皿边上都长满了杂草,现在并不能精确使用,需要将杂草割干净才行。径流小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维护这些设备,更容易不能使用。

也许对城市居民而言,降水和径流过程就是在下水道边看到的水流,属于市政的排水系统。而在这里,可以看见清澈的水流从土壤中缓缓流淌出来,宛如山神的馈赠,施舍这整个生物圈,滋养了大地和植被。


3-2 杨刘雨璇:

水文的校内实习有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主角就是我们重要的测量工具——水尺。在测量结束收回长达5m的水尺的过程中,因为水尺在校河里面晃荡了一个小时,水尺边收回边吐水,吓了收拾的同学一大跳;还有大力出奇迹的男同学,直接把水尺“腰斩”成了两段,在大热天慌乱的把水尺接回去,急出了一身汗。

水文实习给了我们直观了解城市水文和野外水文的一次机会,也给了大家动手测量、爬山涉水的条件,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讲解和指导!


和土壤学实习的心得相比

同学们对于水文学实习的思考

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辨

让水文学理论课的知识

通过实地勘察

也栩栩如生起来

  

写在最后

八天实习过后

留下的

不仅仅是五六份实习报告

更是你我心中

独一无二的天童记忆

有关知识的丰收

有关品性的陶熔

也有关友谊

有关合作


同时

我们全体17级

参与本次实习的同学

对不仅传道授业解惑

还与我们同吃同住的

王希华老师

杨海波老师

刘文亮老师

徐启新老师

杨凯老师


对全程陪伴我们

并保障我们的后勤和健康的

瞿轶雯老师

邓鹏翔老师

以及天童站的工作人员


对前来慰问

送来补给和关怀的

学院领导


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谢谢您,您辛苦啦!”


每一届的天童实习

都是一份犹如礼物的专属回忆

那你回忆里的那颗糖

是什么味道的呢?


文案 | 17级天童野外实习全体成员

图片 | 17级天童野外实习全体成员

编辑 | 王悦 周昱晗

审核 | 吴丹 瞿轶雯 邓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