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上午8:3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第二十八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开展。本次论坛由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刘敏老师主持,由3位同学进行口头报告,4位同学进行进展快报,同时特邀厦门大学朱旭东老师开展报告,共计50余名同学参与此次线上交流活动。
线上论坛伊始,由刘敏老师主持发言,对参加光华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报告人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同时希望在会议中各位同学能积极提出问题,开展交流互动。
首先,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厦门大学的朱旭东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滨海红树林-盐沼湿地无人机遥感监测研究”,朱旭东副教授主要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比的优缺点,以红树林淹水生长情况和互花米草扩张速率与潮汐淹水的关系等案例,展示了无人机遥感结合野外监测在生态学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弥补传统野外监测在空间代表性上的不足,在工程上具有重大意义。汇报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研究相关的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接着,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王开运/刘敏老师课题组的高婵婵同学,她的报告题目是“基于空间回归模型和聚类方法分析PM2.5和PM10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的大气颗粒物为主题,运用三种空间回归模型研究了颗粒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空间模型的颗粒物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和不同因素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大小,并对中国颗粒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国PM2.5和PM10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做出较大贡献。汇报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研究中PM2.5/PM10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位报告人是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鲁芮伶同学,她的报告主题是 “Nighttime warming increases mortality risk of two evergreen tree seedlings under extreme drought”。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夜间温度下植物的碳交换和叶片含水情况入手,得出夜间增温通过增加植物的碳消耗会增加植物的死亡风险的结论。汇报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在研究的定量测试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高海伦同学,他的汇报主题为 “Rare rather than abundant microbial communities driv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greenhouse cultivation on ecosystem functions in subtropical agricultural soils”。研究主要论证了长期温室种植对亚热带农业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在于稀有微生物群落,并发现长期温室种植没有影响微生物多样性,但其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此研究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的管理和提高产量。
随后,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饶珊同学以“Evolutionary rescue can be impeded by 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melioration” 这篇文章做了精彩的进展快报。研究以噬菌体为例,介绍了物种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缓慢增温过程中的进化差异。研究表明暂缓增温可能会阻碍物种的进化,不利于物种拯救。
第六位报告人是来自达良俊老师课题组宋坤老师的学生夏兴莉同学,她的分享主题为“Mechanisms underlying global temperature-related patterns in leaf longevity”。研究引入光合有利期这一参数,通过创建叶片建设的碳收益相关的成本收益模型来论证叶寿命和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在不同的有利时期中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中观察到的对比性叶寿命为全球的几个关键叶性状及其关系提供了一个解释。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沈国春老师课题组的伍斯宇同学,他分享的文章为“Evolutionary diversity is associated with wood productivity in Amazonian forests”。研究探讨了树木多样性对木材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和树木密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提出在生态研究中既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功能,也要关注相关的生物谱系。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邓杰老师课题组的高德壮同学,他分享了“Facilitation of robust growth of Prochlorococcus colonies and dilute liquid cultures by “helper” heterotrophic bacteria”这篇文章,以球藻纯化为例,研究了藻类纯化培养中藻和异养细菌的共生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可行的藻类培养方法,论证了异养细菌对藻类培养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以上八名同学的精彩报告,第二十八期硕士研究生光华论坛圆满结束,刘敏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报告和讨论,加强学术沟通与交流。
文:王越
图:王越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