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做专题学术报告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9-04-02 浏览量:270

    2019年3月28日下午,资环楼435室,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邀请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做题为《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对策》学术报告,讲座由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斯幸峰主持,院长陈小勇和2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学术讲座。

DSC_6178

学术讲座报告人李彬彬教授

       报告人李彬彬,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助理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助理教授,Global Ec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美国杜克大学博士,硕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李彬彬教授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方向为中国及东南亚特有物种保护及保护优先区的规划与管理评估。研究范围包括保护地管理成效,濒危物种如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足迹识别野生动物个体技术开发,社区发展对特有物种熊猫保护影响等。其研究地区包括中国四川、陕西、云南、青海等地;国外包括在希腊研究野猫对于岛屿爬行类的影响,参与美国国家地理大型猫科保护项目(Big Cats Initiative)中的全球豹类评估,人兽冲突解决方案调查等,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s Advances,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Conservation Biology等。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迪斯尼电影“诞生在中国”科学顾问,西南山地签约摄影师,Duke Story for Nature and People创始人之一,致力于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科学传播。

       熊猫已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中国每十年对大熊猫的生存情况做一次大调查。对大熊猫的威胁主要有伐木、农田、水电建设、挖矿等。中国通过1998年的天然林禁伐,2000年的退耕还林环境政策及扩大保护区面积等来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然而,这些保护措施与2004-2005的水电/信号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1999—2002年的ICDP项目政策可能导致了另一个威胁的产生:林下放牧。

       作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驻居民白马藏族的替代生计,放牧已经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最广泛的人类干扰。放牧使得啃食导致竹子退化,干扰竹子更新,逼迫熊猫迁到更高更陡的地方,三分之一栖息地退化甚至消失,牛马对熊猫的影响更大。

       该项研究突破了传统物种分布模型,通过结合竹子样方、GPS项圈追踪、产期监测数据以及增加种间关系的物种分布模型研究放牧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同时通过社会经济学调查了解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驻居民白马藏族从业及收入来源,给出可替代生计,脱贫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政策。不只暴露问题,而是重在推动解决。

       通过熊猫有伪拇指,可以对握的特征,识别熊猫足迹。足迹个体识别技术推动了熊猫栖息地保护的研究进展。足迹个体识别技术低费高效,且足迹链可提高性别识别率,能让公众参与,让保护区基层工作人员有能力回答种群监测问题。避免了之前用GPS项圈追踪自然脱落、反复麻醉导致生育率降低等问题。

       讲座最后,师生互动讨论了很多问题。昆山杜克大学葛婉雍老师对昆山杜克大学的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也做了简要介绍。

组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