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第三期光华(生态学科)研究生论坛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7-03-20 浏览量:279

2017年3月18日上午8:30于资环楼148,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第三期光华(生态学科)研究生论坛。本次学术活动旨在通过论坛的形式,促进研究生、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和发挥空间,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学术科研活动中,进而改善学院整体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吸取前两届论坛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第三届“光华”学术论坛的学术气氛更为活跃,吸引了其他院系以及本科生的积极参与,提升我院的学术影响力。

本次论坛主要由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教授牵头,并担任主持人,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协助承办,邀请到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夏建阳、张健、周旭辉、周小奇、邓泓、李媛媛、晏黎明、宋坤、王嵘、路葵等老师们参与交流,同时各个课题组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同学们亦积极前来讨论学习。

在陈小勇教授简短的致辞并对论坛形式进行介绍后,第三届光华研究生论坛正式开始。首先进行口头报告的是邓泓副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尚帅。尚帅的研究方向为“水稻对气态单质汞的吸收与挥发”,他提出采用“分室密闭反应室设计对水稻进行水稻诱导培养”,并进行“水稻相关生理生态指标、叶片汞挥发测量、水稻植株汞含量”的测定。得出“水稻可以通过根部吸收气态单质汞,并少量转移到地上部,转移量与水稻根系结构相关”等结论。第二位带来学术报告的是周旭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张佩佩,她带来了近期的工作汇报,对“亚热带常绿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长期干旱在成熟树和幼树之间不同的响应”问题的研究探讨,得出“为维持光合作用,具有低耐旱性的物种倾向于碳饥饿不耐受”等结论。夏建阳教授课题组的王婧,以“地球系统模型低估干旱、寒冷土壤诊断时间”为题进行学术报告。指出各种研究中混用“碳动态”与“碳滞留”时间,提出在平衡状态下二者一致,并以诊断时间进行统称的提议。最后一个带来口头报告的是陈小勇教授课题组的魏芳璐,她根据桑科榕树薜荔的异形叶性提出“薜荔营养枝和繁殖枝叶片中与叶片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假说,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手段进行研究。共挖掘了6个繁殖枝叶片与营养枝叶片有显著差异基因,初步得出两种与叶轴性发育有关的基因。

在短暂的休息后,进入进展快报的部分。三位报告者分别以“基于植物性状的DGVM参数空间连续性的探讨:植物性状和环境变量对模型参数空间变异的解释”,“Lanthanide-dependent cross-feeding of methane-derived carbon is linked by microbial community interactions”,“Molecular Evolution of opsin genes and their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in female and male pollinating wasps of Ficus pumila”进行研究进展的汇报。

在论坛尾声,陈小勇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论坛在研究的尺度与范围都有了扩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多多提问。也指出了进化是生态学的主要方向,同时期待未来有更多学术新星的出现。本次论坛延续之前两届论坛的良好传统,而在在学术氛围上较前两届更为活跃,参与本次论坛的师生普遍感觉更加放松、融洽,适应了这种科研交流模式,更激发出不少新的科研火花。恰如陈小勇教授在总结中所说“三”在汉语中包含“多”的意思,意味着好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未来会继续传承下去。我们在此也期待光华论坛能够一届一届延续下去,薪火相传,让更多的研究生受益,成为生环学术的一面特色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