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成功举办“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一期)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6-11-27 浏览量:308

2016年11月26日上午8:3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在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109教室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光华”论坛是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了调动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汇报等综合能力而发起的每月定期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本次论坛是“光华”论坛的第一期,主要由学院夏建阳老师牵头负责,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协助承办,邀请到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陈小勇、王希华、阎恩荣、周旭辉、李俊祥、陈雪初、张健、沈国春、刘敏、路葵等老师们参与交流,吸引了各个课题组不同研究方向的大多数研究生同学们前来学习讨论。

此次论坛由夏建阳老师主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及流程与内容,接着是我院院长陈小勇老师为第一期“光华”论坛致了简短的开幕词,陈老师介绍了论坛名字“光华”的来历,同时也表达了老师们对此次论坛的用意及用心,并积极鼓励研究生们进行汇报与交流。本次论坛并没有像传统的论坛挨个介绍出席的老师们,而是倡导师生平等交流,更鼓励学生做主体,以期真正实现学术层面的交流,科研思想的碰撞。

论坛包含5个口头报告(15分钟报告+10分钟提问)与3个快报,即Flash Talk或Lightning Talk(5分钟报告+10分钟提问)。口头报告基于已成型的研究结果或新近发表的成果(原则上为一年内),快报形式比较灵活,基于最近的文献介绍或初步的研究想法。简短的开幕词后,就是这次论坛的主角——八位蓄势待发的研究生们的主场了。

第一个进行汇报的同学是来自王希华老师课题组的刘何铭同学,他就“凋落叶介导的同种成树邻体对幼苗存活的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他的研究围绕“同种成树产生的凋落叶(同种凋落叶)是否会抑制周围幼苗的存活”和“如果由同种成树产生的凋落叶会抑制周围幼苗的存活,那同种成树对幼苗存活的这种影响,能否被传统的同种成树邻体指数检验出来”两个科学问题而开展,同时分享了他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即“同种成树产生的凋落叶会抑制周围同种幼苗的存活”;“同种凋落叶介导的同种成树对其子代幼苗的抑制作用,无法通过传统的同种成树邻体指数检验出来,究其原因是同种成树邻体指数无法准确的代表凋落叶的分布”。

第二个进行汇报的是来自陈小勇老师课题组的蒋凯同学,他的报告主题围绕“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红楠在中国大陆和日本间存在很强的遗传结构”展开,依次介绍了“研究背景”、“科学问题”、“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部分,最后将其相关研究做了总结:当代的红楠种群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很强的遗传结构,通过分析发现舟山群岛很有可能是次生接触带,并且在地质历史上有交替的海侵海退,存在两次次生接触,时间分别发生在73200和18300年前。

来自周旭辉老师课题组的周贵尧同学第三个进行了汇报,他的研究课题为“放牧密度显著改变草原生态系统地下碳氮循环过程”,他先对陆地碳氮循环的研究背景做了介绍,同时分享了“整合分析方法”的思路与发展过程,并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剖析对该方法的利用。

第四个汇报的是来自李俊祥老师课题组的武彩燕同学,她围绕“近30年来上海市城市增长模式的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她的研究是基于“快速的城市化导致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城市增长是城市化在空间格局变化上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这一大背景展开的。同时分享了她的分析结果,总结出上海城市发展的六个主要驱动因素。

 

几分钟的会议中场休息过后,论坛迎来了最后一个口头汇报这和三个进行进展汇报的同学。最后一个口头汇报者是来自陈雪初老师课题组的陈桂钦同学,她的研究课题为“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返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她的研究与最热的研究“微囊藻”的去除实验不同,二是另辟蹊径研究了对“微囊藻”的应用。并利用控制实验,证实了微囊藻对反硝化作用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是三位做进展快报的同学,来自刘敏老师课题组的魏宁同学就“基于GOSAT的我国近地面大气CO2浓度时空统计分析及驱动基质探索”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沈梦伟同学就最新阅读的一篇文献进行了分享,并推荐给师生一个基于机器学习和语句分析的一个文本挖掘的软件;来自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崔二乾同学就“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可能会加剧大气增温”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并分享了她的看法:目前的气候政策和气候条约仅从陆地碳循环方面考虑造林、重新造林和避免森林砍伐等减缓方案,而忽略了生物物理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建议未来气候谈判应该考虑当地森林的陆地生物物理学影响。

讲座中,每个汇报结束后夏老师都会组织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提问与交流,讨论场面十分热烈,有经验的老师们不仅对学生做的科学研究内容进行了提问与补充,同时对同学们汇报时的状态、语速、ppt制作、汇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让参与此次论坛的同学们获益匪浅。而在学生与学生的交锋中,也尽是学术专业思维的碰撞,从研究方式、研究问题、制图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究,同时有些同学也提出了对研究者研究内容的质疑与看法,从而促进双发都更加深入地思考。

此次论坛不仅为年轻的生态学学者提供前沿学术交流平台,发动同学们了解前沿理论、掌握野外和实验室基本技能,激发对科学理想的追求,厚植学院学生的互动之谊,促进各实验室、各课题组之间的相互帮助与相互合作,实现相似专业间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更激励学院研究生为主角进行学术论坛分享,从而使研究生取得全方位的锻炼与发展,也能进一步带动学院研究生整体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