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至17日,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来华东师范大学讲授《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课程。该课程作为我校首批校外高水平专家主讲的暑期短学期课程,旨在聚焦学科热点,带领学生走进学术发展的前沿,以精品课程助推卓越人才培养。
赵士洞研究员重点讲解了世界和我国植被的类型、区划与保育。他按照极地、高山冻原、北方森林、温带森林、硬叶灌丛、热带森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和荒漠的顺序,介绍每个生物群区的环境状况、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中国八大植被区的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及成因,并指出当今人类活动在影响植被分布上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赵士洞研究员介绍了长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途径、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从国家野外台站的长期观测、科学规划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为广大从事生态观测和生态学研究的师生提出许多建议,倡导站在百年大计的高度来开展长期生态学研究。最后,赵士洞研究员从亲身参与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研究计划和国际长期生态学观测研究入手,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和后续研究计划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果,以及MA后续行动的“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平台的进展情况,详尽讲述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领域。该课程使学生们了解世界和我国植被的类型、区划与保育,长期生态学观测和研究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长期生态学观测和研究的学术工作;促进和扩大我校在长期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主讲人简介:
赵士洞,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家。先后从事植物分类与分布及森林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历任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同时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负责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中“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的实施工作。现任中国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及长期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资源科学》顾问、《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在国际上任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MA)评估委员会委员、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会理事和美国《生态学前沿与全球环境变化杂志》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华东师大暑期短学期课程简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习体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前几年开展本科生暑期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于2015年起正式实施本科暑期短学期制度。
暑期短学期,从2015年7月13日(星期一)开始,至8月7日(星期五)结束,即校历中本学期的第 20-23周,共4个教学周。暑期短学期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等。旨在通过“多元、开放、个性”的 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灵活的课程修读机会。
一、多元的课程修读选择
暑期短学期课程全面整合深受学生喜爱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161门次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这个 夏天更加充实且令人期待。
(1)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主讲课程。11门海外专家学者讲授的课程,将聚焦学科热点,带领学生走进学术发展的前沿,以精品课程助推卓越人才培养。
(2)通识教育课程。开设83门次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通识必修22门次,满足学生提前修读或重修的需求;通识 选修61门次,涵盖五大系列,既有精心打造的精品课程也有广受欢迎的热门课程,以满足学生拓宽知识、多元发展的需要。
(3)教师教育课程。开设22门次教师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更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提供教师教育课程 学习机会。
(4)专业教育课程。开设56门次专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夯实专业学习基础,扩充专业课程知识面,以及重 修、补修专业课程的机会。
二、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相关院系在暑期短学期开展专业实习、技能实训、科研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活动。
三、个性化的海外学习机会
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在暑期提供丰富多元的海外学习机会,包括海外暑期学校课程、海外暑期专业实 习、学校或学部院系开展的各类海外交流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