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减排”系列学术讲座暨学术研讨会(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

发布时间:2024-06-12 浏览量:196

        为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水平,营造浓厚的学科交叉研究氛围,提供高质量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催生优秀成果和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卓越学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的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减排系列学术讲座暨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6月7日上午顺利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小奇教授主持,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致欢迎辞。陈小勇院长在欢迎辞中提到,目前全球增温速度远远超过预期,气候变化将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碳中和”刻不容缓,本次会议汇集多个领域专家,期待各位专家对碳中和及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研究和技术的热烈研讨交流,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这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我校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及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共五个学院,八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侯立军研究员以《河口海岸氮素的源汇过程及对陆海统筹管理的启示》为题,详细介绍了河口氮输入的过程和机理,并提出提升河口生态系统健康,需要进行流域水—沙—氮陆海统筹协同调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邹勇教授的报告《复杂网络与气候复杂性现象》,展示了复杂网络方法在研究不同区域气候现象遥相关的应用,阐明了海洋温度变化对于陆地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影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唐明教授以《时变网络中非马式与马氏传播之间的等价性分析》为题,分析了时变网络中非马式与马氏传播之间的等价性,展示了时变网络传染性疾病预测中的应用前景。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以《南极多环境介质中活跃的氨循环过程》为题,介绍了该团队在南极昆仑站的研究工作,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南极氮循环过程及微生物机制。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葛振鸣研究员以《全球变化对滨海盐沼湿地碳汇的影响及生态修复-以长江口为例》为题,报告展示了蓝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以及该团队在恢复盐沼湿地,提高滨海区域的碳汇能力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地理科学学院白开旭教授以《基于光谱特征优化的全球甲烷智能反演》为题,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进行快速精准监测的研究,这对制定减排目标和落实减排成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现实意义。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顾澄琳研究员以《光梳光谱技术在灵敏气体传感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新一代激光光谱气体传感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小奇教授以《全球变化与森林甲烷汇》为题,介绍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甲烷汇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森林甲烷增汇措施。

        通过本次研讨会,促进了不同学科专业和学者的学术交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为实现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