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组织科研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科教创新团队2023年工作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4-01-20 浏览量:768

为鼓励学院教师坚持“四个面向”,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基础性、应用基础性以及智库服务,取得创新性成果,培养卓越人才,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学院于2024年1月12日举办科教创新团队工作交流会。交流会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学院党委书记刘婕和院长陈小勇主持。


院党委书记刘婕主持上半场


    刘婕致开场辞表示,学院自2021年成立科教创新团队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在年末召开本次工作交流会,促进团队间、师生间了解,优势互补,提升有组织科研工作,进一步推进“卓越学术、卓越育人、卓越管理”。随后,学院1个科教创新研究中心、5个创新团队和5个培育团队负责人或成员依次做汇报交流。


01 全球变化与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夏建阳

    首先分享交流的是全球变化与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团队,该团队包括夏建阳、张健、邱春晶、郭文永、黄昆、伏玉玲、晏黎明、周灵燕、崔二乾和李勤10位老师。

    夏建阳老师代表中心分享了2023年度工作的主要成果:1)通过全球树种的分布数据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阐明了系统发育具特有性的树种的全球分布格局;2)通过遥感影像、原位实验和模型构建,揭示了自组织裂缝能够提升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弹性,这一重要成果受到了Science等知名期刊和新闻网站的报道;3)团队揭示了热浪增强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过程的因果关系。全球变化与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团队2023年研究成果丰富,共计发表47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PNA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研究中心团队同时致力于科研平台创建与合作研究,如长期定位监测、多生物类群监测、联网研究等。

全球变化与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汇报



02 动植物关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团队 陈小勇

    动植物关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成员包括陈小勇、王嵘、李媛媛3位老师和2位专职科研人员。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植物关系的形成机制、动植物关系维持及其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以及重要物种保护生物学。

    团队利用比较基因组分析、种群基因组及基因功能验证等多种方法,从分子基础角度揭示了水杉对水湿环境的适应机制及濒危原因。通过种子添加实验,探究水杉种群已占生境和未占生境的限制因素,提出了人工辅助的天然更新策略促进水杉野生种群的恢复,并在野生种群恢复实践中得到验证,为水杉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措施。2023年度团队发表8篇论文、承担6项科研项目。




03 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创新团队 黎绍鹏

    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包括何芳良、刘宇、沈国春、黎绍鹏、邢丁亮和张敏华6位老师。

    黎绍鹏老师代表团队介绍了2023年的主要成果:1)检验了物种海拔分布范围决定因素的不同假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Technical Comment);2)阐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随演替的变化具有典型的尺度依赖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3)揭示了本地植物和归化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全球分布格局,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2023年团队承担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上海市基金2项以及多项横向项目等。


04 智慧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团队 关小红

    关小红老师代表智慧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团队进行分享交流,团队成员为关小红、孙远奎、连璐诗、秦荷杰、钟士发、董红钰6位老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痕量新污染物的分析、控制及宏量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关老师详细阐述了团队的研究进展。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团队建立了污染物的非靶向分析流程,开发了活性氧化物种的分析新方法,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污染物与不同活性氧化物种的反应活性模型并开发了匹配污染物性质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染物资源化方面,团队基于电化学探究酚类污染物高值定量转化的新方法,同步实现了酚类污染物的去除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选择性生成,基于环境弱还原剂氯代烃探究转化乙炔的新方法,并构建了二氧化碳吸附材料机器学习模型。团队积极参与会议组织与召集、国际交流报告等多项社会服务工作,2023年度发表SCI论文14篇。



05 岛屿生态学创新团队 阎恩荣

    阎恩荣老师代表岛屿生态学团队进行分享交流,团队成员包括阎恩荣、斯幸峰、萨沙和由文辉4位老师。团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岛屿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团队2023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揭示了人类活动主导生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2)阐明了舟山群岛植物和土壤细菌的生物地理格局,为海岛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撑;3)明确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4)揭示了土壤甲烷等温室气体发生的微生物机制。此外,岛屿生态学团队积极主导野外基地建设,浙江舟山岛屿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自然资源部野外站,另外,成功申办了第五届国际岛屿生物学大会国际会议,该会议将于2025年在上海和舟山举行。2023年度团队发表11篇论文,承担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06 低碳发展与环境教育创新团队 张勇

    张勇老师代表低碳发展与环境教育团队进行分享交流,成员为张勇、谢冰、杨凯、车越、徐启新、苏应龙、武冬、王铜、占敏9位老师。团队主要聚焦水和固废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方向,低碳发展与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上海大都市特色生态环境教育等研究领域。

    2023年度,团队在多个研究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在科研方面,围绕大都市水源抗性基因调查、湿垃圾协同处理和污防治、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处理和经济核算、上海垃圾四分类标准改进等方面发表了高水平论文,2位老师入选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多项政策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社会实践课程“环境问题观察”稳定运行,MOOC选修人数达3.5万人;杨凯老师负责的“环境水文学”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新开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实习课程”效果显著,在上海大都市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品牌优势,在实践教学、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形成特色和示范。最后,张老师回顾了在2023年取得的学术成果、提出的政策建议、参与的各类活动工作以及所获的相关荣誉等。


07 城市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培育团队 陈雪初

    城市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培育团队的研究成果由陈雪初老师作为代表进行分享交流,该团队包括陈雪初、刘敏、周小奇、姜建惠、邓泓、宋坤和黄莹莹7位老师。

    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了碳汇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基底受损退化等多方面问题。该团队通过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机理、研发生态保护修复与碳中和关键技术,形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城乡国土生态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该团队成立以来成绩可观,202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累计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15篇,一区论文8篇。姜建惠老师作为核心骨干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青年科学家项目;陈雪初老师作为核心骨干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近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与多功能协同增汇途径”。此外,团队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建议被政府采纳,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08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培育团队 张思宇

    张思宇老师代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培育团队进行分享交流,团队主要成员为邓杰、刘慧颖和张思宇3位老师。团队的建设目标是量化地上、地下碳过程和碳汇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过程机理,揭示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耦合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

    团队2023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全序列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因子对物候的交互作用;2)土壤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及耦合机制,代表性成果有开发重金属及抗生素抗性基因高通量识别生信工具、揭示砷抗性微生物组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砷氧化和甲基化微生物耦合碳氮代谢过程、土壤微生物-噬菌体病毒协同影响碳过程;3)蓝藻群体颗粒驱动富营养化湖泊反硝化过程,代表性成果有蓝藻群体颗粒藻-菌关系及其调控等。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y Letters、Oikos、mSystems、Environmental Research、ACS ES&T Engineering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团队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团队未来计划加强植物地上-地下部分、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加强模型建立与工具开发。


09 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培育团队 何岩

    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团队由何岩老师作为代表进行分享交流。成员为何岩、黄民生、何国富、曹承进、赵雅萍、马黎萍6位老师。团队主要聚焦河湖生态系统重建与提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水处理过程的微观机制等方面,并参与实际水环境问题的工程应用研究。

    团队在2023年度完成了如下代表性成果:1)河道水环境长效清水改善与水生态稳定构建集成技术研究;2)洞庭湖水生态稳定构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3)污水低碳降耗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应用研究;4)穿渠过河管段状况评估体系研究;5)金泽水源地径流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6)基于LCA的农污处理装置碳排放清单并核算碳排放量构建;7)基于黑灰水分隔理念优化农村生活一体化处理装置研究;8)整合子介导的高风险耐药基因风险研究;9)加氯消毒水处理工艺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风险评估;10)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等。


10 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消控技术培育团队 徐娟

    徐娟老师代表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消控技术团队进行分享交流,成员为徐娟、周天舒、张秋卓、王维康、邓晶晶、张颖6位老师。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新污染物的分析识别与监测、生态与环境效应评估、消减与控制技术研发。

    本年度团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开发了可用于环境现场分析的AIE咖啡环芯片;2)开发了四环素抗生素、卡那霉素抗生素现场快速分析新方法;3)发现新型S-烯虫酯类生物化学农药候选物;4)开展了黑水虻资源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评估;5)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赋存浓度、去除机制及技术类型进行综述;6)开发了BLI方法研究磺胺抗生素与环境中天然大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7)自主筛选了一株反硝化无色杆菌OTC-F,对土霉素有良好降解效果;8)设计了应用于类芬顿反应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实现污染物与氧化剂分离,提升抗环境背景干扰能力并回收部分电能。最后徐老师介绍了团队的学术专著和学术任职,并对团队的建设目标进行回顾与展望。


11 有机固废分质资源化与碳循环培育团队 甄广印

    最后由甄广印老师代表固废分质资源化与碳循环团队进行分享交流,成员为甄广印、王兆慧、陈超、陆雪琴4位老师。团队主要聚焦于秸秆、塑料废物光催化转化与降解,易腐有机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转化,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厌氧生物转化与碳减排等方面。

    团队2023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1)探究秸秆提高纳米零价铁储存-降解污染物中的耐O2机制;2)实现植物凋落叶片冷冻促进Cr(Ⅵ)还原;3)揭示农用废弃塑料的降解行为和微塑料残留;4)实现污泥活性组分的分级调控剥离与新污染物去除;5)研究生物电催化膜反应器调控甲烷转化与膜污染控制;6)揭示电活性微生物成膜与电子长距离运输强化策略。最后,甄老师总结了2023年度团队发表论文与获奖、科创项目、科教融合、学术任职等情况。


    团队汇报过程中,参会的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深度交流,探讨多领域共同研究,为团队建设建言献策。大会最后,陈小勇院长对本次工作交流会进行总结,对各团队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肯定,通过本次交流,了解了各团队聚焦的科研方向、取得的科研进展、破解的科研难题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工作交流会不仅促进了学院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了解,也就团队间合作进行了探讨,深化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




图片

文案 | 孙语阳 向韦悯 曾   珂 王   汐 高   源

图片 | 朱泓恺

编辑 | 蔡璇英

审核 | 陈小勇 刘   婕 吴   丹 骆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