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所于贵瑞研究员到华东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4-06-05 浏览量:172

2014年6月4日,来自中科院地理所于贵瑞研究员受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作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与生物地理学机制及FLUXNET观测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阐述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研究。通过系统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长期通量观测数据,综合分析了北半球主要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气候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东亚、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时空格局主要受温度和降水条件的控制,植被类型和土壤环境可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生态系统碳收支。最后,报告将介绍目前国际通量观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未来发展展望。整场报告精彩纷呈,师生们也参与其中,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过程轻松愉快,学术气氛浓厚。报告会开拓了师生的视野,达到了增进学术交流的目的。

报告人简介: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沈阳农业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亚洲通量网(AsiaFlux)指导委员会委员、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与管理、植物生理生态学、SPAC 系统水分运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奠基人,为推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联网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样带平台建设和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已主编出版学术著作9 部,在PNAS、New Phytologist、Global Change Biology、Plant Ec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