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生态与环境分论坛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3-03-10 浏览量:1534

      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由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的2023年度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生态与环境分论坛将于北京时间3月11日在云端召开,论坛将通过腾讯会议和“华师生环”微信视频号进行直播。欢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领域和方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积极参会,围绕国际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问题。

1、论坛时间:2023年3月11日(北京时间)

2、参会方式:

    (1)腾讯会议直播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Wm5EuPcteU3C

    (2)“华师生环”微信视频号直播 

3、论坛议程:


4、报告人简介:

李倩玉,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获得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研究陆面模型CO2施肥效应的关键过程及参数不确定性。2019年10月进入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重点关注基于最优化理论的植物叶片气孔导度模型的应用和验证,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数据同化,成果发表在知名专业期刊如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BiogeosciencesEcological modelling等。

报告题目:How can the integration of models and data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Jiejie Wang is currently a Ph.D. candidate in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UNB), Canada. She holds a MS.c. in Forestry and MS.c. in Statistics from UNB. Jiejie’s research tackles the vast question of fores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using large-scale database and different modelling approaches. Notably, her research entitled “warming-induced tree growth may help offset increasing disturbance across the Canadian boreal forest”, was recently published in PNAS. Though her data analyses suggest a future mitigating effect, she caution that growth is only one of the several processes that drive forest dynamics. Therefore, she continues her passion to explor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other forest processes, such as regeneration and mortality. Her results support “climatic buffering” effects on forest regeneration, which may help future refine our comprehension of species range shift and changes in suitable habitat under climate change.

报告题目: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ree growth, regeneration and mortality in North America


张子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下土壤碳过程以及根系/菌根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调控机制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8篇,含中科院一区论文13篇,其中包括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Pla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等领域权威期刊。总引用610余次(Google Scholar),H指数14。

报告题目:植物根系/菌根与土壤碳-养分过程的偶联效应研究


柳苏,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博士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膜分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微观层面膜传质机制探索、膜结构设计制备以及膜技术在水处理和资源回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参编出版书籍章节2章,并多次在美国化学协会年会等国际权威会议进行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膜法水处理与资源化:传质机制与应用探索


毛晓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水处理及机理的相关研究,其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用于油水分离和回收贵金属离子,另一方面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力技术用于水处理的相关机理研究。在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师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分子间与界面科学首席科学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曾宏波院士。截止2023年3月,其累计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EJ), Applied Physics Reviews,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表界面-材料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同行评议SCI学术期刊论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6篇,在一区顶级期刊CEJ发表论文2篇, 在其他专业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

报告题目:材料与分子力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王祥瑞,香港城市大学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金属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近期主要从事通过生物成像可视化金属的生物分布以及核壳标记金属纳米材料,从而分析金属及金属纳米材料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目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在细胞乃至亚细胞层面的跨膜机制,以及评估金属内稳态干扰在纳米材料致毒过程中的作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ES&T、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成像的铜形态及毒性机制分析


康正中,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计算化学方向博士。近期工作是运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围绕金属框架材料的缺陷结构和主客体相互作用展开,相关工作发表在Nat. Commun, 德国应化, Nano Lett以及J. Am. Chem. Soc. 等期刊,未来计划从事环境领域的计算化学相关研究。

报告题目:Water molecules in MOFs and GPCRs


赵繁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1)暴露组学数据库和预测模型的开发,高通量污染物风险计算;(2)新型污染物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开发,以及暴露评价;(3)通过流行病调查研究人体暴露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4)污染物的肝脏及肠道微生物代谢转化;(5)高分辨质谱鉴定解析环境样品及体内污染物及代谢物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在Environ Int, ES&T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报告题目:暴露组数据库的开发和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赵祺鹏,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功能性材料作为正渗透汲取液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博士毕业后,加入钟台生教授课题组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反渗透纳米复合膜的研发。迄今已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Desalination 等国际著名论文期刊发表论文20篇,引用近1000次。

报告题目:反渗透复合膜、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



刘琪,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从事群体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研究复杂性状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和遗传规律,主要研究内容有:1)宿主-媒介-病毒共进化机制研究;2)人类复杂性状(生物钟,肤色,身高,头发卷曲度等)的适应性进化研究;3)遗传病致病基因与突变鉴定。共发表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论文8篇,分别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iScience、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Annals of Human Genetics、Biosafety and Health国际学术期刊上,期刊影响因子共50.916分,文章被引频次为49。

报告题目:复杂表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


周灵燕,华东师范大学专任副研究员。围绕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过程开展研究工作。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等生态学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5篇,TOP期刊7篇(单篇平均影响因子11.2),总被引1200余次,H指数1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6项。

报告题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过程


董宁,英国帝国理工大学Research Associate,研究领域涉及植物功能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系统模型等,研究考虑区域和全球尺度下重要生物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形成的生态学基础,从而促进新一代植被动态模型的研发。申请人共发表SCI论文24篇,累计影响因子260,引用次数超2000次, H10-index:17, 其中高引用论文3篇,2篇杂志亮点,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New Phytologist, Natural Climate Change,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重要国际期刊。受邀参加德国整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发起的sTRAITS 并做口头报告。2021年被麦考瑞大学聘为荣誉Research Fellow,担任Fronter of plant science审稿编辑,为多重要国际期刊审稿。

报告题目:Convergence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cience : toward to a trait-based ecosystem model


王义冠,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从事果蝇的群体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研究,主要关注于果蝇群体中自然选择信号的识别,包括通过深度学习识别选择性清除;染色体倒位在种群分化中的作用;不同果蝇物种在生殖系细胞的自发突变率和转座率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Genome Research等上。同时,研究还涉及了蚊子(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共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包含第一和通讯作者六篇。

报告题目:突变率、重组率和转座率在不同果蝇物种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