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青年的靓度,与大咖一起去“碳”路——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首届华师大“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2-11-29 浏览量:88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双碳目标”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做出的战略决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秉持“卓越育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使命,通过课程教学、学科竞赛、“政产学研用”五维协同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强大师资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6月,学校备案设立“碳中和科学”二级交叉学科,未来将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该学科瞄准服务国家碳中和/碳达峰重大战略,发挥学校学科综合性特色,形成融合文理的碳中和基础科学和应用人才培养群,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循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的认识,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生环学院承办了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华东师范大学赛区组织工作,目前已举办三场“双碳”创新系列辅导讲座以及模拟路演活动,选送的22支参赛队伍中10支入围复赛,入围数量位列全国174家高校第18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依托“双碳”大赛参赛项目承办了首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


“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

“双碳”学术文化节活动于11月23日在资环楼一楼大厅举办,包括创新项目展示以及学术论坛两部分活动。上午10点,“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创新项目展示在闵行校区资环楼一楼大厅举行。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张秋卓老师、党委副书记路葵老师、专业领域专家周小奇、徐娟、邓杰、苏应龙老师、研究生教务秘书束亚男以及22支学生创新项目团队,40多名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展示开幕式,副院长张秋卓担任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张秋卓主持创新项目展示开幕式

本次学术文化节重点展示我校在第一届“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及研究生科技文化节代表性成果——“揭示植被结构调控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极端气候变化的新机理”,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市赛金奖项目——“‘电膜协作,减污降碳’——有机固废厌氧处置能源转换领航者”等优秀项目。面对未来极端气候风险上升的情况,野外控制实验是研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孙宝玉团队通过6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发现气候变暖能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极端洪涝灾害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邱博然团队设计的装备系统,通过引入污泥与餐厨垃圾共消化,构建耦合消化体系,达成废水污泥和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创新项目展示

展示现场摆放的22张作品展板,涵盖了环境与绿色科技、低碳生活与生命健康、以及设计与制造方向等助力“双碳”的多重方面。

在环境与绿色科技方向,“人工光合作用”队利用太阳能和驯化功能微生物,制备高效的光点催化电极材料;“富绮莱”队利用土壤中的植物促生菌来降低土壤乙烯浓度,提高土壤甲烷氧化能力。在低碳生活与生命健康方向,“减碳冲锋”队对超特大城市碳排放时空格局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主题公园”队基于数智化,搭建主题公园低碳运营管理系统,实现景区低碳运营价值共创。在设计与制造方向,“碳何容易”队制作多功能生态节能减排装置,通过多功能生态节能减排装置固定环境中的温室气体以达到减排作用。各个参展团队分别对自己的项目进行2分钟的讲解展示,评委老师们现场为心仪的优秀作品投出“小花狮”,最终评出本次“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的一、二、三等奖、优秀海报奖以及最受欢迎项目奖。

张秋卓老师表示,本次文化节是一个研究生以赛促学的创新方式,鼓励我校研究生以学术文化节为契机,充分应用创新思维,紧跟时代脚步,积极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

 

 

团队对作品进行介绍

评委老师及参展人员合照

下午14:00,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首席教授彭永臻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院士以及国家杰青、哈尔滨工业大学冯玉杰教授作“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学术论坛主题报告。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党委书记刘婕、副院长张秋卓、副书记路葵、关小红、周小奇、徐娟、何国富等部分专业教师、研究生教务束亚男以及140余名学生参与本次活动,院长陈小勇担任主持。
陈小勇院长在致辞中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本次学术文化节的初衷,对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也对参会的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主持论坛

彭永臻院士以《城市污水处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从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厌氧氨氧化技术原理与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厌氧氨氧化应用三个方面,针对“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等前沿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进行介绍。他认为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作为一项深度脱氮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彭永臻院士 城市污水处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冯玉杰教授以《电子补偿反硝化阴极生物膜构筑与效能》为主题,从生物膜的构建方法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反硝化生物膜的构筑,向同学们细致地展示了电子供体的效果评估以及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冯玉杰教授 电子补偿反硝化阴极生物膜构筑与效能

马军院士就《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结合尖端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对策。最后马军院士总结道,在碳中和愿景下,城市环境面临众多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应转变以往单纯的末端治理模式,进行城市环境治理的综合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治理模式。


马军院士 未来城乡生态环境低碳发展对策与绿色技术研究进展

关小红老师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表示今天的主题报告对年轻人科研以及学科发展具有启发作用,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对学术的敏感度,不停歇科研的脚步。陈小勇院长表示组建团队不久,前面以自由探索为主。未来要多开展团队科研,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要勇敢尝试。
“双碳”创新创意学术文化节为我国“双碳”领域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优质科研作品展示与学术交流平台,在专业素养的训练和家国情怀的培植两个领域双管齐下,针对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具体策略分析,不仅开拓了研究生学术视野、增强了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热点的关注和研究,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更符合时代发展、有担当、有追求、有能量的高素质专业精英,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未来将继续把研究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而在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也将持续紧扣卓越育人目标,以更为勇敢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卓越人才而不懈努力。

附参展学生感想:
人工光合作用队蔡腾:通过本次学术文化节的交流,我领悟到了项目需要紧扣主题,仔细剖析参赛指南,要对自己的参赛作品充满信心,才会得到评委专家的认可。

富绮莱小队顾辛韵:我们以“旱地甲烷‘增汇师’——全球领先绿色旱地菌肥”为主题,通过多年室内土壤-微生物交互培养实验和野外实验,筛选土壤中特定植物促生菌,制备菌剂并进行野外接种,研发了能够有效提高旱地土壤甲烷汇的微生物菌剂并已取得专利,为生态系统增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行方案,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采集土壤样品、菌株筛选到田间小试,都经历过失败,大家在完成过程中不畏困难,在困境中不断突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碳究净”小分队成员(队长王佳懿,队员韩宇乐和刘溢盛):我们的污水处理新装置非常符合新时代下提出的的双碳目标,能够更好的减污降碳,节能减排,如果能够推广的话,五年内将会使得污水处理厂节电30%以上。虽然做实验很累,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实验出了结果,并且这样的一套方案是能够为国家宏伟的双碳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我们都会觉得很值得。希望未来,“一碳究净”团队可以真正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为双碳战略贡献出自己的印记!

“碳何容易”队刘博远: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参与本次学院组织的第一届双碳学术文化节,我受益匪浅。我们的作品基于本组的之前的研究,聚焦于湿地和芦苇两大固碳主体,通过太阳能发电和模拟潮汐在装置内种植芦苇,并结合OTC增温装置,更好地实现碳汇功能,未来可将其运用于屋顶绿化、道路绿化等方面,为实现双碳目标增加一份力量。虽是首届活动,但现场同学们耐心聆听,热情捧场,由于展板地理位置的原因,开始被大家所忽略,但感谢老师们的细心和认真,关注到我们组,并给予大力支持。整场活动气氛十分火热,希望之后能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为研究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我们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在表达、交流等方面得到进步。

图:王超、张淑怡
文:张淑怡、束亚男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